第47屆國際食品添加劑法典委員會會議西安舉行
本報訊(記者王京臣)初春的古城西安,暖意融融,不期而遇的春雨下個不停。為期5天的第47屆國際食品添加劑法典委員會(CCFA)會議3月23日在陜西西安開幕。國際食品添加劑法典委員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主持會議;國家衛計委副主任金小桃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來自51個成員國和1個成員組織(歐盟)及31個國際非政府組織的260余名代表參加了本屆會議。
金小桃在致辭中介紹,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多次在視察調研和會議上作出指示,李克強總理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所做《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明確要求,采取更堅決措施,全過程保障食品安全。國家衛計委成立以來,認真履職盡責,加強食品安全標準工作,清理各類食品標準近5000項,制定公布國家標準492項,今年將完成全部整合任務,基本覆蓋我國食品安全各環節的控制要求,初步構建起中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金小桃指出,食品安全是當前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之一,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致力于保護全球消費者健康、維護國際食品貿易公平,對中國以及世界各國食品安全管理都給予支持并發揮了重要影響。中國愿繼續與各國一道,積極參與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各項工作,做好該委員會主持國的工作,為維護全球消費者健康,推進國際食品安全做出應有貢獻。
本次會議重點討論食品添加劑法典通用標準(GSFA)、食品添加劑編碼系統(INS)、食品添加劑質量規格標準等。據了解,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世界衛生組織(WHO)于1962年共同創建的協調各成員國食品法規、技術標準的唯一政府間國際機構。1984年,我國正式加入CAC并成立由原衛生部任組長的中國食品法典委員會。我國于2006年成功當選國際食品添加劑法典委員會(CCFA)主持國,成為CAC首個承擔綜合委員會的發展中國家。CCFA每年召開一次會議,2014年我國已連續第八次成功主持了第46屆CCFA會議。CCFA具體負責食品添加劑、食用香精香料、加工助劑的使用安全研究,并制定協調一致、科學可行的食品添加劑法規標準。由于各國政府管理規定的不同,最終導致各成員國對食品添加劑的定義及規定范圍差異較大,但是,食品添加劑在各國的使用都嚴格遵守“在技術上確有必要且經過風險評估證明安全可靠方可使用”的法規標準制約原則,凡是符合標準規定的名稱和使用范圍的,才能被稱之為食品添加劑,否則不能稱其為食品添加劑。
第47屆CCFA會議中國代表團常務副團長王竹天介紹,中國加入CCFA意義重大,不僅在縮小差異、減少貿易摩擦方面發揮作用,也已從當初被動的參與轉變到現在的主動作為,還牽頭修定、制定了一些標準,并且通過這個平臺,培養了一批年輕專業人才,為我國食品添加劑標準與國際接軌發揮了重要作用。所承擔的CCFA主持國工作,為中國政府在國際食品安全和食品貿易舞臺上展示形象提供了平臺。CCFA主席和秘書處的協調、溝通能力代表了我國食品專家的國際交往能力。中國代表團的活動促進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國家在食品安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有利于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促進我國食品國際貿易和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CAC法典標準被認為是促進國際貿易的手段,其實施可以阻止各成員國設置不必要和人為的貿易壁壘及障礙。CAC關于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要求遵守添加劑通用法典標準(GSFA)。在這種情況下,如認為GSFA的條款不能執行,或應采用更嚴格的規定,成員國就要根據風險分析的要求,提出詳實的科學依據。因此,各成員國在GSFA的制定過程中積極發表意見,以期采納,保護本國產品的貿易利益,同時也要制定相應的對策,向國際標準靠攏.